毛乌素沙漠变绿洲,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中国绿色时报6月18日报道(记者 迟诚)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百年间,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沙进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
榆阳生态河口成为鸟类的乐园
春光无限,莺飞草长,古塔镇万亩杏林花开正艳
近70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3%。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曾评价,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榆林市靖边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0.5%提高到现在37.9% 高展摄
榆林治沙的脚步,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有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国营林场,广泛发动群众治沙造林,数十万群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集体治沙造林大会战相继上演。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600多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
上世纪80年代推行承包治沙造林,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造林大户和造林先锋,榆林治沙成为中国治沙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面积发展防风固沙性能优良的樟子松。从没有一棵到130万亩,樟子松成就了毛乌素沙漠最令人惊艳的绿色。
1950年,原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成立陕北防沙林场,1953年2月撤销陕北防沙站,成立陕北防沙造林局
治沙队正在开展水桐育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百万亩基地,推广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实现沙里淘金。目前,榆林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拉动全市农业人口年均增收1900元,201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71.2亿元。
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已经几乎不再发生,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榆林市植被覆盖面积占陕西全省的20.9%,林草覆盖面积占全省20.4%,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位。2017年,榆林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85天,空气质量指数连年位居陕西前列。
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已成为人与动植物的宜居之地。榆林现有470种野生植物、90多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37种国家二级以上野生保护动物。湿地面积69万亩,位列陕西省第二名。建立了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漠绿洲成为生态乐园。
治沙队在堆子梁小滩村拉土压沙
波浪河女子治沙连挺进沙漠
曾经“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农田已实现了稳产高产。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陕西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全省羊子第一大市。
1978年,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造林技术
1974年,中共九大代表、全国治沙劳模、定边小滩子大队支部书记李守林带领群众拉沙造田
中国治沙史上的治沙英雄,有一大批出自榆林。从上世纪的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到新世纪的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等。他们塑造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塞上榆林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座昔日的“沙漠之城”正昂首阔步走向“绿色之城”。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