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印象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发布时间:2025-08-09 09:16

文 / 宾阳

从地理学看,太行山脉是晋、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大地理区的分界线。另一条地理分界线是秦岭山脉,划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秦岭东端、太行山南端之间,中条山宛如一座浪漫的鹊桥,把两条大山脉串联起来。中条山往北与太行山衔接处,海拔从300多米到2300多米,一座仙境般的城市遗世独立,正是晋城。

今年7月,参加中国文化报社组织的调研活动,我从华北平原的洛阳一路往北,向上翻越太行山,挺进晋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三朝古都,三国两晋至初唐时期风光无限。晋城也是一座历史厚度“厚”得过分的城市。传说中,晋城有舜耕历山,渔于濩泽、夏桀居天门,始迁于垂,商汤桑林祈雨等众多古老传说。战国时期的晋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秦、赵两国兵戎相争,名将廉颇、白起和纸上谈兵的赵括,都留下了各种传奇。

晋城市区与华北平原一山之隔,落差却近600米,而且是断崖式的,蔚为壮观。这“一山”就是太行山的南段,《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指的就是这里。

晋城印象(图1)

晋城海会书院里的明塔 宾阳摄

晋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古建博物馆”。但初到晋城,最先让我震撼的却是超脱的城市风格和清凉舒爽的天气。在洛阳还是40多摄氏度的酷暑,驱车两个钟头,爬到太行山腰,就变成23摄氏度了。这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据说,这里的年平均气温才11摄氏度,夏天通常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也正因为生态良好,气候宜人,被联合国老龄所授予“世界康养示范城市”。这座清凉的小城街道笔直、简洁、干净,两边各三排整齐苍翠的路树。比如,南北中轴线主干道——泽州路,主街是雪松,辅道是法桐,人行道是毛白杨,极具几何美感,一眼望不到头。街道两边的楼房不高不矮,不新不旧,不疏不密,与路树、车流、远山浑然一体,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其中,仿佛一滴水回到了大海。

晋城人热情大方,特别是对待远方的客人,礼仪周到,情真意切,无微不至。一天上午,调研组要离开市区了,酒店的经理带着服务员早早在门口列队相送,直到车辆远去。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让人感动。好客晋城很低调,人们把好客写在心上、脸上和目光里,朴实斯文,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在商业化发达的今天,这是难能可贵的。

史学界有个说法,一部山西史,就是半部中国史。也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确实,晋城就是一个缩影。当地一名文友对我说,在晋城,主要有两种名胜,一种是历史悠久的文物遗址或遗迹,另一种是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的自然景观。经过走访调研,我深以为然。比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王莽岭就是后一种的代表。

王莽岭位于陵川县古郊乡,是南太行的最高峰。王莽岭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最险要处,是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岩墙峭壁,丹涯高耸,如屏如画,奇幻壮美。其中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

我们来到王莽岭的时候,正好下雨,雾锁山川,可见度不到10米。不一会,阵风吹来,雨过天晴,云海翻滚,气势磅礴。时而看到一些山峰、树木,气象万千,美不胜收。据介绍,王莽岭景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6%以上,形成了天然的森林氧吧,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9万个。景区内野生动物多达两百余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鹿、秃鹰、黄羊等;野生植物100多科,850多种;还有党参之王——五花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太行白菊、灵芝、何首乌等许多珍贵药材。

晋城印象(图2)

国家地质公园王莽岭 晋城市委宣传部供

当地文友说,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时曾在此山筑城修寨。山顶有一平地,据传是莽兵的跑马场。山南有太子窑,内有石床、石桌,传说王莽之妻曾于此生下太子。传说是存疑的,但这里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却真真实实地展现在眼前。上世纪下半叶在数百米绝壁上开凿出来的锡崖沟挂壁公路,2009年荣登《中国路谱》典型农村公路榜首,并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这条公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是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那一天,我站在王莽岭俯瞰锡崖沟,挂壁公路像一道愈合的伤疤,讲述着当代愚公如何用三十年凿穿太行山的胸膛。那些嵌在绝壁上的隧道窗口,如今成了最震撼的取景框,让游人的惊叹与当年开路英雄的号子隔空对唱。山风掠过时,仿佛还能听见老英雄们讲述他们用钢钎和炸药,在坚硬岩层中开辟通途的传奇故事。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惊奇。期间,我们去得更多的是古代历史遗址。这些散落在晋城各地的文化魁宝星罗棋布,璀璨夺目。

在沁河畔倾听,泽商驮队的铜铃声早已隐入史册,但沁河两岸的老宅院仍留着“汇通天下”的野心。那些斑驳的砖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票号伙计用毛笔记录的往来账目。晋商在票号账簿间拨弄算珠的脆响,与煤矿深处鹤嘴锄的凿击声奇妙地共鸣,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原始的经济交响曲。

太行古堡群是我国三大古堡群之一,是中国北方防御型堡寨聚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它们年代久远,数量庞大,空间形式独特,文化脉络完整,时间截面清晰,历史地位特殊,见证着当地曾经发达的工商经济、动乱的社会环境和乡绅的精明慷慨。晋城境内太行古堡共117处,具有整体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34处,其中不乏宋元时期开建的古代城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晋城印象(图3)

皇城相府古堡群 晋城市委宣传部供

太行古堡群让我对山西民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惊叹于晋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皇城相府和湘峪古堡是太行古堡群的耀眼明珠。皇城相府为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湘峪古堡则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历史岁月随风而去,如今,皇城相府的砖雕还在演绎陈廷敬的宦海沉浮,每一方青砖都镌刻着明清官场的风云变幻。湘峪古堡的藏兵洞已长出野蔷薇,那些曾经用于军事防御的暗道,现在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乐园。

晋城印象(图4)

乔家珐华瓷杯 宾阳摄

和太行古堡群一样,晋城的乔氏琉璃大名鼎鼎。在阳城县乔家窑遗址,我看到了传说中乔氏琉璃的“线泥”工艺,精美绝伦。阳城县乔氏家族传承的古代琉璃制作技艺,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以建筑构件和珐华器闻名。明代乔家窑为皇室烧制琉璃构件,其工艺包含素烧、彩烧等二十余道工序,独创孔雀蓝、孔雀绿釉色配方,作品用于故宫、明十三陵等建筑。斗转星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中,而今的乔氏琉璃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地的工艺产业和普通人家的生活之美。

印象中,晋城就是一条渊源久远、支系发达、个性鲜明的历史文化之河。在这里,上世纪出土高都、塔水河、下川等史前遗址。东晋置郡,北魏置州,清置府,是一座十足的千年古城。诞生了刘羲叟、李俊民、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历史名人。全市文物古迹众多,有冶底岱庙、青莲寺、开化寺、程颢书院、柳氏民居、天官王府、长平之战遗址、羊头山石窟等,每一处都是中国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晋城古为煤铁之乡,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所产泽州铁器、兰花炭质地优良。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素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

在晋城,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个人,中国现当代小说家赵树理。赵树理,本名赵树礼,沁水县人,出生于尉迟村一个农民家庭,做过农村小学教师。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开始后参加了革命。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家庄变迁》《三里湾》等名作,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树理以描写“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而闻名于世,引领形成了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其小说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活泼、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今天,赵树理的故乡建起了“树理小镇”。漫步其间,赵树理故居、文学馆、家风馆、文化墙、小剧场、实景体验街……“山药蛋派”的朴实笔触依然鲜活,浓郁的新时代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也许,下一个,或者百个千个“赵树理”,很快就会成长起来。(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王雪轩]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经济 | 生活 | 本网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