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品交流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由芜湖市美术馆、芜湖市博物馆承办的“生命之渡——林加冰油画作品捐献展”在芜湖市博物馆开幕。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渡”为轴,分为“历史回响”“自然独白”“永恒之境”三大篇章,是中国当代油画代表艺术家林加冰的48幅跨越五十年的油画精品首次集体亮相,涵盖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令人动容的是,这些作品将无偿捐献给芜湖市博物馆。“艺术的价值在于共鸣而非占有,我希望这些画作能成为城市的精神火种,让更多人触摸生命的温度。”林加冰在捐献仪式上说。这一义举不仅为芜湖的文化版图增添重磅藏品,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艺术家的公共使命。
林加冰先生捐赠作品
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勇颁发捐赠证书并宣布画展开幕
在此次展览中,“灾难系列”“山水间系列”都是林加冰的名作。“灾难系列”特色在于敏锐地把握了从汶川地震到911等灾难事件的不同内涵,从探究人性、生命的角度做出深入的思考,呼唤人的灵性与精神的提升,赋予世界更为丰富深远的精神觉悟与希望。“这些作品对于国内当代绘画方式与理念的创新开创了新的可能,尤其是这种探索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参照性。”本次展览策展人、著名评论家赵松说。
策展人,著名作家、评论家赵松致辞
赵松表示,林加冰的艺术创作持续了五十年,时代历经数变,他的艺术创作从题材到手法也与时变进。他的绘画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的,还是个人表现主义的,无论是画历史人物、事件,还是灾难、动物、植物和山水,都能从画面上感受到勃勃生命力。正是凭借旺盛不息的生命力,林加冰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不断创作面貌一新的绘画作品。
活动现场照片
林加冰的创作风格为什么从现实主义转变为表现主义?赵松表示,林加冰对于时代社会的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理解,当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打开新的局面时,他知道艺术家必须在创作中体现变化,尤其是创新精神。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变革发展的需要,要更准确地传达充满生命力的当代人和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更鲜活有力地传达生命力与时代的呼应,他必须转向更有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有本土特色的表现主义途径,也正因如此,他后期的绘画创作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和风格强烈。
活动现场照片
林加冰,1945年生,江苏南京人,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以《人桥》《浩气长存》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震撼画坛,用刚劲的笔触与厚重的色彩定格时代精神,其中《人桥》更于2008年创下拍卖天价,成为艺术市场的现象级作品。八十年代,他延续历史叙事脉络,以《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渡江战役》等作品深化对民族记忆的视觉诠释,确立其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地位。
大西洋之一 270x170cm
进入21世纪后,林加冰毅然打破现实主义框架,转向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他以植物、山水为媒介,在《丛生》《野园》等系列中解构形体,以狂放的笔触与留白的构图迸发生命张力;晚期作品《山水间》《鸡冠花》系列则以泼洒的油彩与空灵的意境,构建出天地共鸣的东方美学宇宙。
汶川2008 190x250cm
“林加冰先生与芜湖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也是他愿意将自己的这些作品无偿捐赠给芜湖的主要原因。他在绘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他从安徽到上海的持续发展的结果,作为他的第二故乡,芜湖对于他来说有着很深的情感关联,他始终在把这个心中的城市与外面的世界不断联接贯通,他把自己在外面的世界取得的艺术成果放在芜湖收藏,对于他而言,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借此完成一次精神的回归。”赵松说。
丛生2011-1 布面油画65x80cm 2011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加冰还为国内艺术高考标准化做出关键贡献。赵松表示,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林加冰在国内艺术高考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艺术高考的规范标准化可能还要晚些年才能实现。他的贡献在于,他既是优秀的艺术家,又是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和学者,因此能从艺术创作、教育和艺术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解决困扰国内艺术高考模式规范标准化的主要技术进路和理论支点问题的方法,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干花 65x80cm 2023
这场汇聚48幅捐赠精品的展览,不仅是对林加冰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时代与美学的深度对话。诚邀公众走进芜湖市博物馆,在油彩与笔触的交织中,感受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