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建峰 朗诵:牛颖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春天的脚步会如此辗转,每个人通往这个春天的路程,都极不平凡。
己亥岁末,疫情袭击武汉!无论是现代人类冒犯自然,使大自然忍无可忍,还是无良个人偷食禁果,总之,一股神秘且暴虐的疫火悄悄引燃,由袅袅而忽忽,由忽忽而熊熊。辛苦一年后,满怀喜悦准备庆贺新春佳节的人们,仿佛听到了疫魔“砰砰”的拍门声和“呼呼”的喘息声……
“结束休假,返岗抗疫!”疫情就是命令。镇村(社区)工作人员闻令而动,告别亲人,与疫魔展开了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村口路边,监测点帐篷支起来了,路卡设好了。网格员披上“蓝马甲”战袍,与辅警、村干部、志愿者等顶着寒风,冒着阴雨,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叮咛再叮咛……他们走街串巷,一家一家派发传单、拖着移动音箱,宣传再宣传。……社区摆开了鼓角连营、“内防输入,外放扩散”的大战场。
社区网格是疫情防控第一线。网格员,也许是在你我身边“不起眼”的普通人,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他们是离人民最近的力量,他们是火线作战的守关人。在他们眼中,家在这里,心就在这里,网格员的职责与岗位,就在这里。他们挺身而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千家万户拉起一道道结实、靠谱的防控“铁网”。
“我是党员,我先上!”有党员的地方,总能听到这铿锵的声音。只要出现情况,不管是疑似、还是发热病人,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奔到现场。没有“坚硬的盔甲”,也不觉得是在“逆行”,雨衣是他们的防护服,平光眼镜加透明胶袋是他们的护目镜。“心系他人安危,扛起自己责任”,正是这些并不强壮的身影应声立起,在党旗之下,站成一道阻击病魔的坚强城防。
织密社区防控网,决不让病毒这魔鬼到处游荡。“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一户又一户的敲门,一家又一家复工复产企业的巡查,他们敲开了人们的心扉,送上温暖与信心;他们测出了体温,也测出了人与人心间的温情。大数据支撑很快弄清了辖区内湖北籍的人数,但必须弄清他们春节期间的去向。一天几十上百个跟踪随访电话下来,耳朵是嗡嗡作响的、喉咙是沙哑的,就像参加了一场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一天万步、二万步,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奔跑,是他们的行动常态;因敲门而红肿的手指,是他们冲锋陷阵的标志。
“蓝马甲”,那吉祥的蓝色,温情的蓝色,传递着大爱和生命的力量。有个男子被集中隔离,妻子却在医院生孩子了,网格员自掏腰包,采购食材,一次次熬好鸡汤送到医院,而自己的孩子病了,却无暇照顾。有一对夫妻被集中隔离了,孩子留在家里,网格员忙里偷闲上门照料、辅导作业;面对服务对象的焦躁不安,网格员轻声细语、温情传递,耐心开展心理辅导……
这是爱的赛跑,爱的传递,从你的心,到我的心,再到他的心,流淌成一条温暖的河流,氤氲成一个柔融的春天。
正是“蓝马甲”忙碌而不屈的身影,让市民感到亲切和踏实,给城市增添了生机、增添了信心,增添了力量。他们的身影,承载着深沉持久的生命律动,奏响起昂扬不屈的希望乐章。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一个检测初心使命的考场。在大岭山这片红土地上,正是有无数像网格员一样的“凡人英雄”,用他们的热血与坚强、激情与温暖,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故事,迎来了抗击疫情胜利的彩霞。
待到春暖花开日,又是一片晴朗朗的天。
作者简介
陈建峰,东莞市作家协会大岭山分会主席。
陈建峰(左一)在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既是战斗员,又当“战地记者”,白天与网格员们一起抗疫,兼顾现场采访、拍摄图片,晚上伏案写稿、笔耕不辍。采写了20多篇反映大岭山“蓝马甲”积极参与抗疫阻击战的稿件,在中央、省、市、镇级媒体连续发表。这些文章如实记录下网格员们在抗击疫情面前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忘我奉献的感人事迹,展现了网格员“火线作战守关人”的风采,鼓舞了网格员和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士气,反映出东莞“智网工程”网格化管理的社会治理方式在抗疫中所起基础性作用。
他还创作了多篇抗疫题材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以文艺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助力抗疫。其中,根据经典老歌《快乐老家》的旋律填词,写出《网格员抗“疫”之歌》,由大岭山文广中心青年歌手李智勇演唱后,在大岭山网格员中广为传唱。
《南方日报》记者还专门采写了《白天抗疫、晚上笔耕》,宣传他基层抗疫和文艺抗疫的事迹,并入选《学习强国》平台。
朗诵者简介
牛颖: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大岭山分会会长,记者、主持人、语言艺术教师,普通话一级甲等(全国最高级),曾获东莞市“优秀青年”、东莞市“全民阅读”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风雅颂”朗诵大赛金奖第一名。2018年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我的梦”演讲大赛金奖。 2019年在ZAKER "领读中国 · 看见未来"全国总决赛上以最高分获“全国领读大使”称号。